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实施意见
浏览次数
发布机构 : 团委 文号 : 武大团字[2017]50号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分党委(党总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切实加强和改进武汉大学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共青团改革创新,按照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青年工作思想,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青年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导向,着力强化思想引领,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联系服务青年,推进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我校共青团改革和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团结引领全校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找准自身定位,服务学校改革发展,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党政联系青年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全校团员青年为学校改革发展作贡献。

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脉搏,了解青年心声,适应青年变化,坚持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以青年为团学工作和活动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使我校共青团深深根植于全校青年。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紧紧围绕提升我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聚焦问题、主攻难题,主动顺应新形势,切实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切实服务学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基础和实际,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建设信念坚定、心系青年、作风优良的武汉大学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团员青年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全校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具体举措

(一)突出核心任务,着力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通过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引导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切实抓好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帮助青年学生遵循“有理想、有追求, 有担当、有作为, 有品质、有修养”的要求,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用青春梦激扬中国梦, 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开展“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等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遴选活动, 选树勤奋学习、爱国奉献、道德践行等先进青年典型,强化珞珈群星效应,发挥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校风和学风。

3.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教职工开展教育培养,着力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首要任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为主要目标的未来学院和以团员意识教育为重要内容的业余团校,构建科学、系统、规范的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重点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进一步完善“双学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经费保障,做好学员的选拔管理、考核评价、发展使用等工作。

(二)强化组织育人,不断提升团学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巩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以团委为枢纽和中心,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要学生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的“一心双环”组织格局。明确全校各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支持学生会、研究生会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有效推动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发展,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加强对在校港澳台学生、留学生的联系服务,加深与国(境)内外学生组织的交流合作。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 学生会组织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

5.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执行校级和院级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校级团的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院级团的代表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在特殊情况下,经同级党委和上级团委批准,团代会可以提前或延期召开。增强团的代表大会的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优化团的委员会结构,增强全委会、常委会的议事决策功能。

6.实施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工程。开展“活力创新团支部”和“基层团建活力创新单位”建设工作,强化院级团组织建设,加强研究生和教职工团组织的工作力量。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学生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理顺团支部与班委会关系,逐步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一年换届一次,每届任期一年,团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三)强化实践育人,积极促进青年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7.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学校育人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创新创业创造、社会观察实践、社会工作锻炼、身心素质拓展、志愿公益、兴趣培养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加强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加快系统平台的开发建设,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客观记录、科学认证学生参与经历和成果,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社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

8.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规范基地建设,提升活动的覆盖面、规范化、专业性。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品牌项目,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全校团员青年成为注册志愿者。拓宽青年学生参与国(境)外交流实践的渠道,提升青年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紧密对接第一课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经评审认定给予相应第一课堂学分,建立完善指导教师配套激励制度。

(四)强化文化育人,坚持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9.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对武汉大学红色文化的发掘,将百年校史中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帮助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做好全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开展“樱花诗赛”“樱花笔会”等文化艺术活动,深化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将德育与美育、体育有机结合。

10.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促进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发展。严格执行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加强对所举办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读书会、学术沙龙及宣传媒体的规范管理,为学生社团搭建文化成果展示、优秀社团遴选、骨干人员培训、合作交流组织等阵地平台。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学生社团指导单位、指导教师按照“谁指导,谁负责”的原则,加大对所属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

(五)强化服务育人,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11.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积极发挥共青团在赛事开展、培养引导、奖项激励、平台搭建的优势和作用, 着重在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上下功夫, 服务引导全校青年学生在学业学习和综合发展上创先争优。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为青年学生在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指导和支持,将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指标体系。

12.关心帮扶特殊学生群体。抓住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工作重要时段,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做好学习规划、融入校园生活,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发展。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健康问题、人际沟通问题、发展动力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和节假日送温暖等工作。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联系服务引导,重视做好在校学习的港澳台侨学生工作。

13.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推进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完善和拓宽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探索在学校、院系、班级等各级团学组织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通过“校领导接待学生日”等渠道,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在权益维护方面的功能作用,及时听取、收集并推动解决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普遍诉求的问题,完善青年学生与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的常态化机制,引导青年学生依法、有序参与学校治理。

(六)完善团的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14.构建专业化、项目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在校团委增设项目专业中心,选聘优秀青年学生兼任中心团干部,构建专业化协同工作平台。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超市”“校园文化活动超市”“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珞珈金秋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等团学工作品牌建设,促进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以青年热点、发展难点、改革重点为方向,充分发挥武汉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团组织的制度体系,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序开展。

15.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落实“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要求,全校全体专职团干部和校团委班子成员每人经常性直接联系不少于100名团员青年,通过定期举办开放日、恳谈会、通报会等多种形式常态化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和学生社团。加强武汉大学青年联合会建设,强化常态化联系服务工作,将青年教职工从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引导带动青年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和共青团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持续举办“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青年学生,在思想引领、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16.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以传统工作品牌网上转移为突破口,将“青年之声·武汉大学”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结合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格化。发挥好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的作用,持续完善微信、微博、微邦、QQ、网站等网络媒体阵地集群,建设武汉大学共青团全景虚拟全媒体演播室,培育青年网络专业工作室,提升新媒体平台建设水平和工作联动水平,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作为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任务,加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共青团与校内有关部门的协同,学校成立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党委书记任主任,分管校领导任副主任,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党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工会、校团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人事部、财务部、国际交流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后勤保障部等作为成员单位,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强化对全校共青团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督导。学校党委明确由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学校行政明确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

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将团的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所在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占比不低于10%。校、院两级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校级和院级团委书记为党员的,作为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进一步完善学校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同级党组织确定校级和院级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团干部队伍。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学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立从青年干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选任挂职或兼职副书记的制度,校级、院级团委班子成员中,挂职和兼职副书记的比例不低于50%。注重从青年学生中选拔建立校级和院级团组织的兼职团干部队伍。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配套保障机制。从严选拔、从严管理全校共青团干部,根据专职、挂职、兼职干部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将团的干部培训纳入学校干部培训体系,坚持集中培训和日常轮训相结合的制度,定期举办专职团干部培训班。建立完善校、院分级培训体系,力争每4年轮训一遍全校专职团干部。加强团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引导帮助我校共青团干部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切实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 努力成为党的青年学生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培养相结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团干部校内转岗、晋升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

(三)加强资源条件保障

学校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在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活动场所、设备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学校对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要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逐步增加。院级党委要在人员、活动场所、经费等方面给予配套保障。

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

2017年8月19日



武汉大学规章制度信息库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027-68756517
fzw@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