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意见
浏览次数
发布机构 : 党委学生工作部 文号 : 武大学工字〔2019〕35号

武汉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意见

各相关部门、单位: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加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载体,凝聚工作合力,提升工作实效,进一步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与教学、咨询与体验、自助与互助、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坚持正面引导,加强知识宣传,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常见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能力,主动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立足预防教育,坚持服务全体学生,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着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促进我校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推进和深化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及时疏导与科学干预。

——关爱在先,助人自助。坚持解决心理行为问题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关爱学生,正确激励学生,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其勇于求助,倡导其乐于互助,指导其善于自助。

——全员育心,协同服务。坚持育人导向,构建全员育心、全心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格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员、班级导师、研究生导师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发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加强家校合作、医校合作,着力打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构建宏观的一体化育心体系。

——优化资源,规范发展。全面统筹学校与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与重点,优化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心资源和育心力量,推动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滋养心灵更有温度、外化于行更有力度、内化于心更有效度,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二、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成才、恋爱交友、职业发展、健康生活等人生议题。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应对学业压力,学会创造性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尊师爱友孝亲,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处理好异性同伴间的交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压力与调适情绪,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受挫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帮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和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不畏险阻的品质意志、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协力奋斗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亲近自然,快乐生活,和谐身心,成就健康人生。

三、工作体系

1.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体系。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技能,增强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二是拓展与完善讲座、慕课、网上推文等知识宣传体系。通过开设系列心理健康讲座、配置优质心理健康慕课、推送心理健康网络文章,宣传与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2.心理健康活动体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遵循判断鉴别、策略训练、自我探索、体验感悟、躬行践履、反思内化等心理成长路径,精心设计与安排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分享式等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活动,指导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和悦纳自我,关爱他人、互帮互助、敬业乐群,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心理困惑、心理困扰、心理困难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人生规划,发展自身潜能,解决学习、人际、恋爱、婚姻、择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建设,健全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制度,做好心理咨询服务资源、服务途径、服务方式的宣传,不断满足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引导心理异常学生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存在精神障碍学生积极进行精神科治疗。

4.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学校早预防、早发现、早识别、早警示、早干预的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干预网络的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机制。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开展危机应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危机的概念、特点、表现等,掌握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学校设立“生命援助热线”电话,对发出危机求救信号的学生进行紧急心理援助。通过以上途径,使我校危机干预工作达到四个做好:“立足教育,做好未险先防”,“及时预警,做好防患未然”,“精细干预,做好生命呵护”,“跟踪帮扶,做好成效巩固”,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全覆盖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四、实施途径

1.多渠道实施教育推进。一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着力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线上线下课程。二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经常性开展健康知识宣传,通过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活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面。三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在学生的“入学季”、“成长季”、“选择季”、“毕业季”,重点推出适应期心理指导、迷茫期心理引导、择业期心理疏导与分离期心理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成长全过程。四是因时应需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季节性精神疾病预防、考试期压力释放及危机多发期自杀预防,实施春季“温心行动”、夏季“成长计划”、秋季“秋阳工程”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月有专题,常年不断线。

2.多途径协同教育资源。一是加强家校协同。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及时通报其法定监护人,或请监护人来校陪伴和监护学生,必要时学校积极协助监护人及时转诊医疗机构;对于因严重心理危机休学而复学的学生,根据需要请监护人来校陪伴和监护,并与监护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学校每年利用新生入校契机,开设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家校日常互动,构筑亲子互动平台、家长互助平台,促进家校在学生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预防中的合作。二是加强医校协同。学校积极与心理治疗机构、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聘请精神科职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畅通精神科转诊绿色通道,及时建议或指导有较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就诊;同时,经常性邀请精神科专家到学校面向学生、教师、辅导员等不同群体普及精神疾病预防知识。三是加强师生协同。辅导员、班级导师、研究生导师积极关爱学生,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将心理疏导与生活学业帮助相结合,消除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同时,积极倡导“助人者快乐,受助者成长,互助者和谐,自助者完善”的健康观念,大力扶持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及其他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积极作用。

3.多措施优化服务平台。按照“学校统筹,学院实施,专业引领,分层推进”的工作思路,优化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一是学院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以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室为依托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困扰开展专题讲座;利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与成长指导工作;针对个别心理困难学生成立支持、帮护小组,给予情感、生活、学业支持。二是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对口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室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在活动开展、个案管理、危机干预中助力,鼓励学院在心理健康工作中争先创优,活动品牌化,效果持续化,影响广泛化。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专业发展,完善服务功能,加强专业伦理建设,规范服务操作,提升专业胜任力,满足广大学生不断增加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多层面加强队伍培训。一是对全体辅导员每学期以集中培训与分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彰显其在症状识别、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家校沟通等方面优势,强化危机干预中的人文关怀。二是对学院心理辅导员通过每月校内专题培训与分批国内外进修的形式,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使其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三是定期对班级导师、研究生导师、新进教师、保卫人员与宿舍管理人员等进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对抑郁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常见精神障碍及自杀风险警示信号的初步识别与处置能力。四是每年对全校学生心理社团成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以学院为单位分专题进行助人技能及危机干预培训。五是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培养和使用,通过分批选派国内外进修等专业化培训途径,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及课堂教学、个案咨询、危机评估、科学研究等核心专业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完善机制。一是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人事部、财务部、保卫部、后保部、后勤集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校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订,审查批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校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问题。二是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担任(未设党委、党总支的学生培养单位,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安排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资质的辅导员担任心理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在学院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本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工作困难。三是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管理,职能各有侧重,学校层面重在宏观管理,制定教育计划,进行危机评估,提出干预意见,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学院是责任主体,重在进行宣传教育,构建活动体系,落实干预措施,开展队伍培训。四是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以不断推进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室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评估、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估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

2.提供保障。一是提供队伍保障。学校积极落实22部委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逐步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同时加强兼职咨询师人才库建设并规范对兼职咨询师的管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队伍;学院安排专兼职辅导员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提供经费保障。学校按照每年不少于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兼职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及其他心理健康服务,劳酬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视其工作量支付,支付标准为心理咨询100元/小时,团体辅导和精神科医生坐诊400元/半天,其他心理健康服务视其工作量与专业含量参照心理咨询劳酬标准支付。心理咨询劳酬标准视武汉市物价变化及学校教师课酬标准变化适时调整,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三是提供条件保障。学校高标准修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场所,配置先进的专业设备,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咨询服务环境。四是提供科学研究保障。学校组织专家积极开展针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服务对象研究、方法探索研究、工作成效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落实责任。一是学院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室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培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与亮点,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一步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升质量,创新发展,使我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关注,服务措施得当,服务效果明显。

附件:1. 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心理咨询

师选聘办法

2.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分子评选办法

3.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立项工作管理办法

武 汉 大 学

2019年7月18日

武汉大学规章制度信息库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027-68756517
fzw@whu.edu.cn